HR:人在职场,忠于事,诚于己,信于人

2022-07-28 阅读次数: 14646

       职场如战场,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在职场中立足,不需要夹在太多的个人感情,而要做到“忠于事、诚于己、信于人。”找准了自己的节奏,一切才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

       01

       忠于事。

       在其位,谋其政。

       一个人应该扮演好他的各种“角色”,在家庭中,是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父母,不同年龄阶段,使命和任务大有不同;在职场上,是员工,也是潜在的领导。每担任一个不同的角色,都应有与之相配合的能力、素质和业绩。

       唯有忠于岗位,才能底气满满地胜任岗位,创造“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的个人传奇。

       当一个人开始主动想办法,去适应岗位,去创造业绩时,不管一开始如何糟糕,都将是成功的一半,坚持下去,不断修整方向,胜利的天平便会向一直努力的人倾斜。

       《论语》中讲述了子张问子夏关于“何为忠诚”的故事。

       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担任宰相,没有表露出高兴的脸色。几次被罢免,也没有表现出怨恨的神色。每次免职时,他一定把自己与旧日的一切政令公务都告诉新任的宰相。这样的人怎么样呢?孔子说:“够得上忠啊!”

       人在职场,忠于事,便是立足之本。

       如同令尹子文,身在职场打拼的人,浮浮沉沉、起起落落是常态,不管成败,始终将手头工作做好,在交接的时候,让任何一个后任者,都不会觉得是个“烂摊子”,这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久而久之,“做事靠谱”的好口碑也就传播开来,即便在当下不被看重,但那份耀眼的光芒是任何人都掩藏不住的。

       反之,若胜则骄,败则馁,便很难从低谷中挣脱出来,也很难从一个高峰攀上另一个高峰。

       就像我们身边,那个努力了很长一段时间却并未得到提拔的大姐,此后,非但不再热心地不分内分外,就连分内的工作也敷衍了事。虽然此前领导觉得有愧于她,但等到下次再有机会来临时,这位大姐糟糕的表现,实在难以服众,只能再次错过了。

       “忠于事”其实就是告诉人们,但问耕耘,莫问收获,如此,才能始终问心无愧,坦荡自如。

       02

       诚于己。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入太庙,每事问”的行为。

       孔子作为祭祀的礼仪官员,心中对于祭祀太庙的种种仪轨早就烂熟于心,但他还是虚心地“每事问”,在别人看来,这是“不懂礼仪”的表现,但在孔子看来,这却是“遵循礼仪”的必选动作。

       这种遵从内心的想法去做事的人,就是“诚于己”。看起来,似乎与众人格格不入,但却是立足于职场的关键所在。

       被誉为“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在入职第一份工作时,面临的是一家即将倒闭的陶瓷厂,长期发不出工资,同事们纷纷跳槽,他也盘算着另谋高就。但家里人得知此事后,狠狠批评了他的浮躁和轻狂。由此,稻盛和夫决定沉下心来做事。为了研发新产品,他不惜将床铺搬到了实验室,争分夺秒、全神贯注地从事新品研发,终于研制出了一款适用于当时的畅销产品,不仅扭亏为盈,也奠定了一个品牌的根基。

       职场上,每个人看起来都是上班下班,做的工作也大同小异。但多年以后,有人脱颖而出,有人还在原地踏步,根源或许就在于,有人始终听从了内心的指引,沿着自己设定的目标笃定前行,有人却总在随波逐流,最后迷失了自己。

       03

       信于人。

       秦朝末年,流传一句话:“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原来,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楚汉之争时,他献计项羽,多次挫败刘邦。刘邦建立汉朝后,重金悬赏捉拿季布,季布因为人正直且行侠仗义,而被人搭救,不仅幸免于难,后来还成为了汉朝大将。

       可见,一个对他人讲求信义的人,其实是为自己铺下了一条可靠的退路。

       不经意的举手之劳,抑或是费尽周折帮助他人达成心愿,这就是“付出”的过程。事情虽有大小,但情谊不分深浅,付出的真心、辛劳和汗水,总会让人铭记于心。哪怕有的人对此置之不理,但更多的人,会铭记这份美好,且在适宜的时机,回馈这份美好。

       这便是职场中的“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那些相互扶持过的人,终会在此后的岁月里,惺惺相惜,相互照应。哪怕人前表现得和周围人一样,但在关键时刻,总会相互拉一把。

       04

       结束语:

       人在职场,打拼几十年,必须不断与人周旋,才能拥有立足之地。

       忠于事,诚于己,信于人,做到了这几点,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