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性价比”高的工作就是“钱多事少离家近”吗?

2021-10-12 阅读次数: 1371

如今就连工作也开始讲起性价比,拥有了种种量化指标。最近,一个关于衡量工作性价比的公式在网上引发热议,根据这份公式,不少网友直呼“拒绝性价比低于0.8的工作”。不可否认的是,谁都渴望“划算”的工作,那么职场人对这份工作性价比公式,是怎么看待的?

观点一

工作性价比无法用数据衡量

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张宇佳,前几天关注到了这个关于衡量工作性价比的公式。他表示,当时就挺纳闷,工作性价比可以量化吗?为了验证这份公式是否真能明确结果,他认真算了下自己的工作性价比,又对比了很多别人的案例,得出一个结论:工作性价比这回事,真是不可能有一个绝对标准。

根据这个公式,他的参数值是这样的:在体制内工作,所以环境系数1.1;同事年龄普遍比他年长不少,异性指数只有0.9;周边同事不好不坏,姑且算1.0。上班时长9小时,通勤1小时,午休+摸鱼4小时,学历指数1.6。

完整的公式演算过程如下:性价比=(10000/22)*1.1*0.9*1.0/35*(9+1-0.5*4)1.6=1.00

1.0这个结果,按照公式发明人的标准,虽不致于最惨,但也属于较低水平。不过对于这个结果,他表示有些意外。因为他个人对这份工作虽谈不上非常满意,但在传统意义中体制内工作已经算是性价比超高的标杆。随后他又研究了公式,发现得分低的根本原因是:日薪、学历的权重占比很高,也就是说学历越高,日薪越高,工作性价比越高。

对于这一结论,张宇佳并不认可,他直言,并不是说这一计算定律完全不对,而是这反映出这个公式忽视了很多其他问题,比如个人的成长、团队是否优秀、同事领导关系、工作的上升空间等等。总而言之,工作性价比关乎到许多唯独,单一公式无法涵盖,真正的性价比无法用数据衡量。

观点二

“钱多事少离家近”并非工作最高境界

幸福的工作是什么?一般职场人常常戏称的7个字是:钱多事少离家近。就连这一工作性价比公式,也似乎在通过数据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隐含影响工作幸福感的几大因素,是薪水、工作强度和通勤时间。

但现实真的是这样吗?“钱多事少离家近”真的是衡量一个工作性价比的正确标准吗?

网友们对此并不认可。首先,对于大部分职场人来说,这三个条件本身就基本无法同时满足。之所以这样的标准能够引起网友热议,正是因为这样的工作本身就是极端小概率事件,它并不适用于大部分工作。

另一方面,“钱多事少离家近”就真的是工作的最高境界吗?在知乎这一话题底下,就有两派网友发表了对立的观点,一部分网友表示,找工作就该选择“钱多事少离家近”,把日子过得舒舒服服就好;另一部分网友则表示,应该选择“诗和远方”,趁着年轻,去追一追梦想,多尝试尝试不同的领域,多体验体验。

客观上来说,这两者其实并没有高下之分,都是属于个人对生活的选择。不过有网友也提出中肯的看法,这些网友表示,工作久了你就会发现“完美工作”几乎是不存在的,所以要学会抓大放小,就像你不希望老板对你要求太高一样,你也不能对一份工作要求太高,抓住最想要的,其他综合考虑,即可得到自己所有选项中的最优解。

观点三

换个思路考虑工作性价比

尽管“好工作”的定义千人千面,但确实存在一些“世俗意义”上的好工作要点,比如大多数父母眼中的好工作是“稳定、体面,公务员、老师等体制内的最好不过了”,很多同学则觉得“和所学专业相符、能够创造个人价值、团队令人舒服愉悦”是最好不过的,等等……

但问题是在暂时达不到这些标准的情况下,是该像部分网友那样直白表示“拒绝性价比低于0.8的工作”,还是可以换个思路来考虑工作性价比问题?

职业规划师张灿指出,在讨论工作性价比时,除了这些社会公认的标准之外,职场人们是不是还可以从其他方面获得满足?去挖掘一下那些自己在享受,而其他很多人却可能并没有的条件。

比如,好的岗位不是钱多事少离家近,而是让你的工作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再比如,可以拥有一份充满弹性的工作时间。弹性工作制让追求物质条件好一点的人有更多时间留给第二职业,让乐得穷快活的人有更多时间留给生活;还比如,有一群相处起来不累,沟通十分顺畅,能产生1+1>2效应的同事。

他说,“如果能实在的从一份工作中得到很多的满足感,我想在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基础上,钱多不多,事少不少,离家近不近,的确是很次要的。”

观点四

关注性价比不如关注自身需求

“如果你本身就开始主动关心当前所做的工作是否性价比高,那么说明你本身就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持一定怀疑态度。”在这场工作性价比的讨论中,也有网友从这一角度提出了问题。持这一观点的职场人认为,从这个角度讲,相比较对工作性价比展开激烈讨论,不如花时间搞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才是最为重要的。

这些网友认为,如果将工作仅看成是出售自己的时间、换取生活所需的一种途径,那么是可以这么机械化地计算性价比,然后选择性价比高的工作。但问题是,大部分人还是希望通过工作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获得不断突破自我的个人成长。这意味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职业价值观,怎么衡量一份工作的性价比,其实还是个很个人化的问题。于此关注工作性价比,不如关注自己想从工作中获得什么,并且投入去争取。

最重要的是,如果你对自己的工作报有明确的目标或态度,那么这种心态不会因为学历、环境等外部因素而受到影响,而是会不断地带给人动力。

观点五

每一份工作都有坚持的价值

细看这份工作性价比公式,指标给出的结论是:如果你工作性价比大于2,就是神仙工作;介于1.5~2之间,就是工作还不错;而低于0.8,惨到建议直接辞职。从网友纷纷晒出的分数,可以看到,国企体制内“工作性价比”相对更高,然而徘徊在0.8的网友也不在少数。

然而,在这些帖子中,网友也分享了自己的职业故事,其中不难发现,高分的人也会有因工作心情爆炸的时候,低分的人也存在成就感满满的时刻。那么,工作的幸福感,真的能够用一份公式量化吗?

答案显然是不能。试想一下,如果将医护工作者、消防员、人民教师等职业按照这一公式计算得分,想必数据并不理想,那么是否意味着这些工作就是性价比低的工作?恐怕没人会这么认为。因为这些工作存在的价值早已高于这些量化的数字。特别是在经历了一场疫情后,想必所有人都应该分外感谢这些职业的从业者,虽然那是他们选择这份职业后的本职工作,他们同样从中获得报酬,但敢于冒着生命去守护一方人,这些工作背后的价值是一份工作性比价公式无法衡量的。

另一方面,工作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职业本身的价值,笔者想很多人眼中具备性价比的工作都不是绝对的“钱多事少离家近”,而是在满足基本或较好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再叠加以上2到3个福利就已值得。

比如,这是一份能够与时俱进的工作;比如,这份工作能够结交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比如,这份工作能够兼顾家庭和事业。实际上,仔细想想,一无是处的工作实在是挺少的,每一份工作都有它的闪光点。而或许就是这个能让你产生留恋的点,构成了你的价值体系中最具性价比的部分。

最后,笔者想说,每一份工作都有自身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关键在于身在其中的你是否能够认识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