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黔江:“六项服务”引领农民工就业创业

2019-02-15 阅读次数: 1595

近年来,黔江区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和就业优先战略,坚持把服务农民工工作当作稳定就业形势、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按照“统筹城乡,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均衡发展”工作思路,积极采取“六项举措”服务农民工就业创业,努力构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带动一片”的工作格局。

抓回引示范促返乡创业。全面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渝府办发〔2017〕70号)精神,配套出台了《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黔江府办发〔2017〕85号)文件,将扶持农民工创业就业等目标任务层层分解下达,纳入区级部门、乡镇(街道)工作目标考核重要内容。2018年共回引农民工7055人,发放562名返乡农民工创业担保贷款5448.5万元,带动就业2000余人;举办创业大赛3场,培育典型100余名,打造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示范基地5个,创建认定扶贫车间3个,吸纳建卡贫困户就业20余人。

抓劳务开发促转移就业。强化劳务基地建设,与对口帮扶单位山东日照、市内永川签订了《劳务合作框架协议书》,建立了信息共享、劳务协作、培训合作、创业联盟等四项机制,加大对接共建力度,常态开展产业互补、劳务协作等事宜,实现信息与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积极探索,该区培育了上海港装卸工、新疆季节工、广东建筑工、陕西石油工、浙江商品工等多行业产业工人,打造了“黔龙海运”、“阿蓬江钻井工”、“新疆砖窑工”、“武陵山页岩钻工”等国、市级劳务品牌,提高了劳务经济含“金”量。目前,五大劳务基地常年务工人数保持在1.2万人以上,黔江籍农民工0.7万人。2018年全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614人,其中:转移69名建卡贫困户转移到山东就业,山东资金技术帮助建卡贫困户就近转移就业200余人。

抓技能培训促充分就业。近年来,该区人力社保部门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和劳动者培训意愿多形式开展职业培训,通过订单、定向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提高培训后就业创业率。通过创新脱产、半脱产等培训方式,及时丰富特色工种培训内容,坚持把培训班办到农民工家门口,全面提升培训质量。全年共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3500余人,创业培训161人,家服培训303人,新市民培训906人。

抓权益维护促稳定就业。加大社会保障政策和维权宣传,维护合法权益。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统筹安排在城区指定学校就读,并在开学前向社会宣传公布。整合小区、社区等公共服务资源,对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提供便捷、优质的住房、医疗、公交和水电等公共服务。深入企业和工地宣传道德修养、权益维护等内容,引导和帮助农民工群体融入城镇,统筹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帮扶工作。严肃查处恶意欠薪违法行为,建立完善了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应急周转金、农民工实名登记、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管理和银行代发等制度。成立讨薪巡回法庭深入一线,对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推行就地立案、就地审判、就地调解、就地结案、就地执行,及时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2018年,共为597名农民工追回被拖欠工资2000余万元,安排农民工随迁子女2146人入学就读,700余户农民工住房得到保障;5000余名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落户。

抓用工求职促援助就业。每年结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重庆农民工日”等时机,联合区内外企业,在渝东南人力资源市场、乡镇社保所、车站归途等场所设立固定宣传咨询台、劳务招聘点,提供就业扶持政策、用工信息、求职推荐等宣传咨询服务。组织城乡劳动力参加各类对接招聘会,完善区人力资源市场、乡镇(街道)就业社保所、村(社区)联络站的三级劳务网络;深化劳务经纪人队伍建设,出台激励政策,狠抓劳务经纪人专业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有效开展。2018年共举办各类招聘会37场,招聘岗位数20631个,开展职业指导5172人,职业介绍成功4000余人,完成重庆市信息产业招工5000人。

抓民营经济促吸纳就业。去年以来,为吸引鼓励更多优秀农民工返乡创业,该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要求,始终将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放在突出位置,积极落实全市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十六条举措,不断激发和释放民营经济发展活力。重点围绕减轻企业负担、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完善政策执行方式、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等内容展开服务,通过深化推进企业降费减负行动,落实政策补贴资金,全面简化行政审批,强化政策扶持,推广“渝快办” 政务服务,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努力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2018年为企业发放创业贷款1.02亿元;为2370家民营企业减负失业保险费1018 万元;发放稳岗补贴251.8万元,稳定就业岗位7788人。

                                                              ----文章来源:中国就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