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足脱贫硬功夫 做好“精准”大文章——安徽省天长市推进就业扶贫工作纪实

2018-10-17 阅读次数: 1028

“感谢市里的技能培训,让我学到了一技之长,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安徽省天长市石梁镇何庄村贫困户杨水才说。杨水才以前帮人送过货,也在外地打过零工,收入微薄。2016年下半年,在包村干部的鼓励、引导下,杨水才参加了大棚蔬菜种植技能培训,走上了蔬菜种植的道路。如今,靠着种植青椒、吊瓜、西红柿、莴笋等10多种蔬菜,杨水才每年都有6万多元纯收入,不仅摘除了贫困帽,还有了存款。“下一步,我还要到市里学习葡萄种植技术,把家里的剩余农田全种上葡萄,到时又能增加一笔收入!”谈到未来,杨水才充满信心。

近年来,天长市以“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2人充分就业”为主要目标,以劳务协作脱贫为重点,以就业脱贫帮扶为抓手,在“精准”二字上做文章,下足脱贫硬功夫,为全市脱贫攻坚奠定坚实基础。

培训技能强就业本领

“多亏了市里组织的技能培训,我儿子才能顺利找到工作!”万寿镇忠孝村贫困户卢和志说。近年来,天长市积极对接中国中车、徐州重工、碧桂园、万科达及长三角、南京都市圈等地的企业,根据企业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市里的贫困劳动力参加技术技能培训。卢和志的儿子参加了培训后,在江苏省昆山市高新区某建筑工地做钢精工,每个月能往家里寄3000多元钱,一家人的生活也越过越好。

“我市与江苏省昆山市劳动人才市场建立用工合作关系,为该市开展挖掘机技术、建筑、水电安装等职业技能培训,累计向昆山市输送了867名‘技能型’农民工。”天长市扶贫办主任叶恒田介绍,市里还依托市工业学校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专门从农村贫困家庭中免试免费招收学生,让他们接受3年全日制职业技能教育,毕业后100%推荐就业。

2015年以来,该市依托专门培训机构,或组织师资力量深入到乡镇、村,开展钢筋工、铸造工、厨师、育婴师以及电子商务等就业创业培训,共培训2840余人次;开展大棚蔬菜、芡实、百合、葡萄、药菊等作物种植以及山羊、肉牛、生猪、家禽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共培训3850余人次,帮助大批贫困人口掌握脱贫的“看家本领”。

扶贫车间送就业岗位

走进安徽新利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建在万寿镇百子村的生产基地,工人们正在赶制清洁球、刷子和鞋垫,车间里一片繁忙景象。“我公司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我们的3个分公司和30多个生产加工点全部设在乡村,在生产基地上班的贫困劳动力就有1600多人,占员工总数70%以上。”公司总经理蔡风富说。

“车间就建在咱家门口,到这里做工,每个月能拿到2500多元,每一分钱都是纯收入!”在鞋垫车间做工的村民王正兰说。王正兰家是百子村出扶贫车间名的贫困户,新利公司鞋垫生产基地就建在她家对面。生产基地发布招工启事后,王正兰第一个赶来报名。如今,她已经成为鞋垫车间的生产骨干。

“企业一落户,当地贫困户真的就‘活’起来了。”天长市扶贫办工作人员介绍,该市260多家驻村企业按照“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股份帮扶和就业帮扶。“目前,我市668个生产基地已吸纳22400余人就近务工,三成以上是当地的贫困户。”

为帮助贫困户脱贫,天长市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以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多的企业为重点,鼓励企业创建扶贫车间,为贫困劳动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该市引导一批技术含量偏低、就业吸纳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下乡”建立扶贫基地,并对首次在乡村招用贫困劳动力的扶贫车间,按每月300元至500元不等的标准给予初级工培训补贴,形成了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天长模式”。

多点发力增脱贫信心

天长市采取多管齐下、多点发力的方式方法,打开了就业脱贫的新局面。

为推进就业扶贫,天长市扶贫办联合人社部门为贫困劳动力专门设置招聘平台、招聘服务窗口、求职绿色通道,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创业精准服务。不仅如此,近年来,该市先后在市区和铜城、金集、汊涧、张铺、石梁等中心镇(街道)举办“百企帮百村、就业促扶贫”“和煦春风送岗位、就业扶贫惠民生”等21场扶贫主题招聘会,并组织小分队深入镇(街道)、村(社区)开展小型招聘会,累计帮助260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该市与南京、扬州、镇江、昆山等江苏周边发达地区的企业,碧桂园、徐州重工以及本省部分企业等签订劳务合作协议,大力开展劳务协作扶贫。

去年,该市对积极带动贫困户就业创业的初创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创业经营场所租金和一次性开办费进行补贴,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280人。此外,该市还为在市内外务工的5600名贫困劳动力发放交通补贴,鼓励贫困户外出务工经商,增收脱贫。

同时,天长市积极鼓励各镇(街道)、村(社区)紧密结合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基础设施、美好乡村建设和管理的需求,提供保安、保洁、保绿及道路、河道、森林管护等公益性岗位,使2568名贫困劳动力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

                                                             ----文章来源:中国就业网